和平島歷史

西荷時期
1626年時,西班牙人組成一支遠征軍艦隊取路,自巴士海峽,再繞道東海岸北上,遠征台灣北部,首先發現台灣東北角的一處海灣,於是將其命名為San Tiaqo,(即是今天的三貂角),又繼續北上,發現了一個極為安全,且可容納船隻500艘的港口,乃將其取名為Santisima Trinnidad,意即「至聖三位一體」,在經實際測量後,西班牙艦隊便駛入港區,並加以佔領。當時,這個在西班牙人眼中所得的良港,正是今天的基隆港!


日治時期
日本人雖然是以統治者的姿態出現,但卻對各方面的建設頗為積極,就像改良傳統漁港、闢建船塢、興建跨海大橋、整頓島上市容等。
1934年,在島上西南端興築當時台灣最大的海港─正濱漁港,1935年完成橫跨八尺門水道的「基隆橋」(即今日和平橋),接通社寮島與基隆間的陸路交通;1937年,創建船塢,成立「台灣船渠株式會社」,也就是現今中船基隆總廠的前身。


每年農曆七月第二個星期日,和平島居民,都會到南榮公墓祭拜萬善堂的無主孤魂,埋葬該處的亡魂骨骸,包括數百年來開發當地的先民,也有戰死、病死的西班牙、荷蘭人與日本各國將士。在後代居民眼裡,這裡沒有國籍、人種之分,只有同歸一地的和平。


資料來源:文建會-洞窺和平島之美導覽手冊

沒有留言: